Global Vision

  • Expecting the Recovery of China’s Economy

    Author:Lawrence(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lar) With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global economy, China’s economy is once again placed great expectation. China has actively optimized it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Representativ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and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e of personnel flow and exchanges will help stimulate the vitality and potential of China’s economy and bring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the recovery and growth of the world economy. Washington Post said that China’s optimized measures to epidemic prevention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consumers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helped the global economy against falling into recession. The report quoted Georgieva,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s saying that China’s economic recovery ability “is likely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global growth in 2023”. The IMF rais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orecast to 5.2% in 2023, up from 4.4% previously. A survey conducted by Bank of America in January showed that 91% of wealth managers believed that China would “fully reopen” in 2023, a significant increase compared with December 2022, and their…

    2023-03-01
  • First Perso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indigenous youth and the world’

    Unsplash/Atilla TaskiranLombok island, Indonesia.    20 November 2021Climate and Environment Nadya Zafira,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ent at Indonesia’s Gadjah Mada University, won a writing competition for her letter to UN chief António Guterres, in which she addressed the inequalities laid bare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how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youth are marginalized in global conversations on climate crisis. “In the past two years, my reality, yours, and many others,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Not overnight, but rather, over a series of incremental global disruptions that began with the news of an unknown pneumonia outbreak. While all countries face the common threat of a deadly virus, clearly the pandemic has not proven to be “the great equalizer”, as deep-seated inequalities between the Global North and South shape each country’s path of survivability in this era of multidimensional crises, with some winning first, and others lagging behind.  But the pandemic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which in today’s period of rapi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melting at an alarming rate.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issues that the UN, government leaders, civil…

    2021-11-22
  • In breach of diplomatic protocol; ‘don’t choose extinction’ dinosaur urges world leaders

    UNDPIn a UNDP short film, Frankie the dinosaur urges world leaders not to choose extinction.    27 October 2021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a UN first, a ferocious and talkative dinosaur bursts into the iconic General Assembly Hall at UN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with a special warning for any diplomats who still think climate action is for the birds.   “At least we had an asteroid,” the carnivorous critter warns, referring to the popular theory explaining dinosaurs’ extinction 70 million years ago. “What’s your excuse?”  This isn’t a slice of real life of course, rather the key computer-generated scene from a new short film launched this Tuesday by the UN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as the centerpiece of the agency’s ‘Don’t Choose Extinction’ campaign.  The dinosaur then tells the audience of bewildered diplomats that “it’s time humans stopped making excuses and started making changes” to address the climate crisis. A global production  It’s the first-ever film to be made inside the General Assembly Hall using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known as CGI, and features global celebrities voicing the dinosaur in numerous languages, including actors Eiza González (Spanish), Nikolaj Coster-Waldau (Danish), and Aïssa Maïga (French).  UNDP research released as part of the campaign shows that the world spends $423 billion annually just to subsidize fossil fuels, enough to cover a COVID-19 vaccination for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or three times the annual amount needed to…

    2021-10-31
  • Traffickers abusing online technology, UN crime prevention agency warns

    UNODCContainment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meant that people spent much more time online, especially children since schools were closed    30 October 2021Law and Crime Prevention Human traffickers who trick people with fake job offers and promises and then exploit them for profit,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online technologies for every step of their criminal activities.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UN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UNODC) shows how victims are being targeted and recruited via social media and online dating platforms, wher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details of people’s locations are readily available.  Sexual abuse and other forms of exploitation are taking place virtually and photos and videos sold further on different platforms to customers worldwide, resulting in even more money for the traffickers at no additional cost.  New strategies This week, experts from around 100 countries met online and in Vienna, Austria, to discuss strategies to combat this phenomenon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technology to prevent human trafficking and investigate cases of this crime.   The discussion formed part of the annual intergovernmental Working Group of Trafficking in Persons and centres around an in-depth background paper  on this topic produced by UNODC’s Human Trafficking and Migrant Smuggling Section.   Sexual abuse and other forms of exploitation are taking place virtually, by Unsplash/Priscilla du Preez “Traffickers are quick to adapt their business model to suit their needs and increase their profits, so of course they follow online trends,” explains Tiphanie Crittin, a UNODC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Officer.   Dark web exploitation …

    2021-10-31
  • Reducing methane emissions vital for climate action, but not ‘get out of jail free card’

    World Bank/Scott WallaceAlthough the world needs a six per cent cut in fossil fuels to avoid the worst of global warming, coal mines, like those in in Samacá, Colombia, are expected instead to increase production by two per cent.    31 October 2021Climate and Environment A new reporting hub to reduce methane emissions – a powerful greenhouse gas responsible for at least a quarter of global warming – was launched on Sunday by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as the UN Climate Conference (COP26) kicked off in Glasgow. Suppor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EU), the International Methane Emissions Observatory (IMEO), the initiative aims to improve the reporting accuracy and public transparency of anthropogenic, or human-caused, methane emissions.https://platform.twitter.com/embed/Tweet.html?creatorScreenName=UN_News_Centre&dnt=false&embedId=twitter-widget-0&features=eyJ0ZndfZXhwZXJpbWVudHNfY29va2llX2V4cGlyYXRpb24iOnsiYnVja2V0IjoxMjA5NjAwLCJ2ZXJzaW9uIjpudWxsfSwidGZ3X2hvcml6b25fdHdlZXRfZW1iZWRfOTU1NSI6eyJidWNrZXQiOiJodGUiLCJ2ZXJzaW9uIjpudWxsfSwidGZ3X3NwYWNlX2NhcmQiOnsiYnVja2V0Ijoib2ZmIiwidmVyc2lvbiI6bnVsbH19&frame=false&hideCard=false&hideThread=false&id=1454092249277603845&lang=en&origin=https%3A%2F%2Fnews.un.org%2Fen%2Fstory%2F2021%2F10%2F1104492&sessionId=4f3a45fc05d7e2967e67af3a7d1e33a72f03c63b&siteScreenName=UN_News_Centre&theme=light&widgetsVersion=f001879%3A1634581029404&width=550px Initially, the Observatory will focus o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the fossil fuel sector, before expanding to other major producing sectors, like agriculture and waste. “As highlighted by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f the world is serious about avoiding the wors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we need to cut methane emissions from the fossil fuel industry”, said UNEP chief Inger Andersen. Monstrous methane Noting that methane released directly into the atmosphere is…

    2021-10-31
  • COP26: SDG or NDC? Our guide to the language you need to know

    ECADeputy Secretary-General Amina Mohammed (center) and President Emmerson Mnangagwa of Zimbabwe along with other participants at 6th African Region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Zimbabwe.    26 October 2021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f you’ve been following the UN for any period of time, you will quickly notice the plethora of acronyms, initialisations and jargon that abound across the Organization. There will be plenty more to confuse you at COP26 (a classic example in itself), so here’s our handy guide to help you make sense of some of the key buzz words you’ll be hearing, as the landmark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gets going.  COP26 Let’s start with the name of the event itself, COP26. In layman’s terms, this is the 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but officially it is the 26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r COP)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Let’s break that down a bit… The UNFCCC was established following the 1992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io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Earth Summit). The stated aim of the UNFCCC wa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es…

    2021-10-28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COVID-19旅行通行证App即将登陆iPhone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宣布,其携手国家航空公司打造的“COVID-19 疫苗与检测结果”应用程序(以下简称“旅行通行证”),即将于 4 月登陆苹果 iOS 应用商店。推行之后,Travel Pass 应用将取代出入相关场所时必须携带的纸质疫苗接种卡和 COVID-19 检测结果。 目前世界多地的旅行和体育场馆仍需访客提供相关证明,但随身携带纸质疫苗接种卡或 COVID-19 检测结果还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好消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未来相关工作都将迁移至数字平台,比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新推出的 COVID-19 旅行通行证 App 。 IATA 在官网上详细介绍了这款 COVID-19 旅行通行证应用,并解释称它将帮助用户找到旅行目的地所需的详细信息(包括 COVID-19 检测和疫苗接种要求)。 此外该 App 还能够引导用户找到目的地的检测中心,并允许授权机构使用该 App 向旅客分享检测结果。 IATA Travel Pass(via) 预计 4 月 15 日前后,IATA 会先推出 COVID-19 旅行通行证 App 的 iPhone 客户端,且 Android 版本也将在不久后到来。 路透社指出,此举能够简化繁琐且耗时的相关流程,且目前已有包括澳洲航空、马来西亚航空、大韩航空、维珍航空、新加坡航空、以及香港航空等在内的航司支持该 App 。

    2021-04-03
  • 特朗普将重返社交媒体 这次他要用自己的平台

    米勒称,特朗普将在两三个月之后重返社交媒体。(图片来源:路透社)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位发言人贾森·米勒(Jason Miller)21日透露,特朗普将重返社交媒体,而这次他将创办自己的社交网站。 在2020年大选中,米勒长期担任其活动竞选顾问和发言人。他在福克斯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表示,特朗普将在两三个月之后重返社交媒体,他此次“回归”将借助自己的平台,吸引数千万新用户,并重新定义社交媒体。 米勒说:“我认为这将是社交媒体最热门的话题,将重新定义这个游戏,大家都拭目以待,看看前总统特朗普将做什么,而这一次将是他自己的平台。”米勒称许多公司都联系过特朗普,他本人正在与团队讨论新平台的事宜。 米勒表示:“这将是个很大的新平台。每个人都想争取他,因为他会给这个平台带来上千万的的用户。” 此前,推特和脸谱等社交网站封停了特朗普的账号。

    2021-03-22
  • 一座比纽约还大的冰山断裂

    当地时间2月26日,英国南极调查局(BAS)发布消息称,他们当天观测到冰山崩解,一座面积达127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山从南极冰架上脱离。这一面积与英国大伦敦相当,比美国纽约市还要大。 这座冰山脱离的冰架——布伦特冰架(Brunt Ice Shelf),也是英国南极调查局哈雷研究站(Halley Survey Base)的所在地。英国《卫报》当天报道称,此次冰山分离的发生地仅距离哈雷研究站20多公里,但并未造成人员安全影响。 当时,该研究站处于关闭状态,他们的12名工作人员已于2月中旬在南极洲冬季来临前撤离研究站。 布伦特冰架上的裂谷 图自哈雷研究站,下同 英国南极调查局表示,10年前,冰川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冰架上出现巨大裂缝;今年1月,其中一条裂缝开始扩大,每天以1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推进;2月26日上午,这条裂缝在几小时内扩大了数百米,并分裂出一座巨大冰山。该调查局说,布伦特冰架上的这座冰山结构复杂,这一崩解事件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 对于崩解原因,英国南极调查局表示,布伦特冰架的冰层变化是自然过程,其与2017年在南极拉森冰架上发生的巨大冰川断裂事件无关,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在南极冰架上发生的大多数断裂是它们自然进程的一部分,但是大型冰山崩解事件,例如周五布伦特冰架上的冰山断裂仍然非常罕见,令人兴奋。”英国冰川学家、斯旺西大学地质教授卢克曼(Adrian Luckman)对《卫报》说道。 多年来,英国哈雷研究站一直在观测布伦特冰架的情况。他们对布伦特冰架崩裂出冰山,一直都做有准备。英国南极调查局说,研究站的团队每天使用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仪器的自动化网络来监控冰架,这些环绕着研究站的网络可以检测冰架如何变形和移动。他们还用了来自欧洲空间局(ESA)、美国宇航局(NASA)和德国TerraSAR-X卫星的卫星图像。 布伦特冰架和哈雷研究站地图 2016年,由于担忧潜在的冰山断裂,英国南极调查局已将哈雷研究站向南极内陆迁移32公里。自2017年来,英国南极调查局仅在南极夏季派遣工作团队到哈雷研究站,并在冬季撤离团队并关闭研究站。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冬季更为寒冷,并且24小时全是黑夜,人员疏散将变得非常困难。 英国南极调查局预测,在未来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这座冰山可能会脱离南极洲,或在附近海域搁浅,停留在布伦特冰架附近。如果这座冰山的崩解导致哈雷研究站周围的冰层发生变化,该研究站的GPS网络将会发出预警。

    2021-02-28
  • 比特币凌晨突破58000美元/枚,24小时15万人爆仓,75亿资金“灰飞烟灭”……

    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比特币价格线上突破58000美元/枚,最高至58352.80美元/枚。比特币家园数据显示,24小时内,全网共有14.82万人爆仓,74.66亿人民币(11.56亿美元)的资金成为“炮灰”……

    2021-02-21
  • 推特宣布永久封禁特朗普的账号

    推特公司首席财务官西格尔在当地时间2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推特对特朗普账号的封禁是永久性的,即使特朗普再次竞选并获胜,他也不会被允许重新注册推特。  西格尔说,“我们的政策是这样的,当你从平台上被移除,你就被(永久)移除了,无论你是评论员、CFO还是前任或现任公职人员。请记住,我们的政策是为了确保人们不煽动暴力。如果有人这样做,我们必须将他们从服务器中移除,且不再被允许回来。”

    2021-02-10
  • 谁来运行国际体系?联合国秘书处的国籍和领导

    作品简介【作者】Paul Novosad,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等。Eric Werker,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援助,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等。【编译】唐一鸣(国政学人编译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校对】杨帆,阮镇炜【审核】晋玉【排版】陈育涵【美编】黄竹音【来源】Novosad, P., Werker, E. Who run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ationali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Rev Int Organ 14, 1–33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1558-017-9294-z 期刊简介 《国际组织评论》由德国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集团每年发行四期,旨在发表与国际组织政策和结构相关的原创科学文献,侧重于实证研究。2018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763。 谁来运行国际体系?联合国秘书处里的国籍和领导Who run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ationali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Paul Novosad                                                          Eric Werker 内容提要 各国政府经常试图让其公民担任国际机构的高层领导人。作者研究了过去60年中联合国秘书处高级职位人员的国籍,结果表明一些国家在这个零和博弈中获得胜利,其国家特征与国际机构中的权力相关。获得高级职位最多的是小而富裕的北欧民主国家。民主,对外交的投资,对外援助以及经济/军事力量是赢得高级职位的影响因素,即使在控制了联合国人员任命的个人能力和廉正标准后也是如此。此外,作者发现尽管美国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联合国秘书处相对于整个世界仍是亲美的。 文章导读 01引言国际组织在促进世界发展、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高级职位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试图让其国民担任这些职位从而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作者收集了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秘书处最高级官员国籍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联合国秘书处人员控制权的决定因素以及美国在其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衡量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权力提供新的方向。本文以联合国秘书处领导层为案例,探讨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相对影响力,作者认为秘书处领导者的国籍代表了时代变化下每个国家对联合国的影响。此外,通过确定秘书处中的职位分布情况,本文提供了一种客观衡量国家对国际机构的控制力的新方法。 作者研究了《联合国年鉴(1947-2007年)》中列出的每个高级官员的国籍,该名单确定了联合国秘书处每年大约80个最高级职位的担任者,并对国家进行排名,发现最高职位由富裕的民主国家主导:秘书处高级职位人数最多的五个国家是芬兰,瑞典,挪威,新西兰和爱尔兰。美国人数过多,而中国则严重不足。然后,作者建立多变量/多元模型以确定使各国有更多能力获得秘书处高级职位的因素,首先是联合国正式的雇用规则可能限制了某些国家。其次,还有经济产出,人均财富,军事支出,外交投资,对外援助支出以及民主程度等影响因素。其中,外交投资与国家在秘书处中的影响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因素也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较弱。结果支持了国际机构反映全球权力的假说,还将该假说的范围扩大到军事力量之外:外交投资和对外援助是有回报的。接着,作者以此方法来描述美国对秘书处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担任高级职位的比例持续下降,但这些高级职位并没有被增长的中等收入国家所取代,而是被其他富裕民主国家(主要是联合国成立之初的美国盟友)的公民取代。作者认为,尽管该联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军事主导地位不断下降,但联合国秘书处仍反映了以美国为首的联盟的利益。联合国秘书处不再代表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受到与其一同建立该机构的盟友的限制。 02联合国秘书处的政治经济学联合国是负责维护和平并促进国家间合作的主要国际组织,其执行机构是秘书处。它服务于联合国其他机构,协助调查研究,并与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进行沟通。秘书处还负责管理维和行动,并设联合国政治事务部,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积极行动。尽管联合国的决策权属于其审议机构(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安全理事会),但秘书处在为这些机构设定议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实际操作中,秘书处的决策权超出了宪章规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表面上是国际公务员,为联合国的目标而不是其母国服务。但是,各国之间为使本国国民在联合国担任高级职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既说明了秘书处创造性权力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成员国普遍认为秘书处职员会继续维护其祖国的利益。 秘书长(Secretary-General)是联合国秘书处的负责人,由安理会提名、大会通过。副秘书长一般由秘书长任命、大会批准。秘书处其余的约43,000名工作人员由秘书处高级官员任命,无需通过审议机构。秘书处官员的任命遵循《联合国宪章》所述的两个标准:个人的效率、能力以及廉正;地域代表性。成立之初,联合国内部认为秘书处高级职位的选拔应参考其国家成员资格(即每个国家有最低职位数量)、人口和会费分摊(占比最大)。实际上,地域分配、配额限制的考量几乎只体现在人员的总体分布中,高级职位的国籍分配不成比例。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公民占秘书处所有高级职位的20-25%。其原因之一在于,总部设在纽约使其难以招募北美洲以外的国家公民。此外,许多国家缺乏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众所周知,最高职位的争夺会经过激烈的政治交锋。最初秘书长一职在主要地区轮换,但在一系列公民社会运动之后,秘书长的选拔采取了更加开放的程序,候选人要在联合国大会进行辩论和非正式对话。最终,来自葡萄牙的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安全理事会的一致支持下出任秘书长,但仍然存在需要将其他高级职位授予俄罗斯和中国以作为交换条件的猜测。在任命前任秘书长潘基文时的影响力斗争更为典型,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是从亚洲选拔候选人的重要因素。各国在其他高级职位上的竞争通常是公然的。冷战时期,副秘书长的选拔是各国冲突的舞台,经常纳入大会讨论,最后苏联推动形成透明的权力分工,三个副秘书长分别代表西欧,东欧和不结盟国家。这种划分使秘书处工作人员为本国效忠的意图更加明确,联合国也认识到了秘书处的政治化,并在其内部进行讨论。有越来越多来自其他领域的证据显示,官员的国家认同会影响机构的决策。 03 数据:建立秘书处职位的数据库作者收集了秘书处官员的相关数据,包括姓名,职务以及国籍,并从1到6独立分配了每个职位的权重,秘书长的排名为6,副秘书长的排名为5,依此类推。同时,根据每个国家在给定年度中所占职位的份额,对其所占每个职位的重要性进行加权,以确定秘书处代表性的第二个衡量标准。在分析秘书处代表人数的决定因素时,作者还纳入其他几个变量,包括GDP和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世界治理指标(其中包括反腐内容)、民主的综合政体分数、国家军事开支及国家能力综合指数、国家年度驻外使馆数目、官方发展援助净额,以及联合国的会费评估。表1显示了所使用的所有测量指标的统计信息。 表1 04谁来运行联合国?4.1秘书处的代表性和超额代表性作者将代表的标准参考点定义为每个国家都按其人口比例代表的情况,超额代表则是一国在联合国秘书处高级职位所占的份额与其全球人口所占份额之比,并将其视为衡量成员国每个公民在联合国中所享有的额外影响的指标。图1显示了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的超额代表情况。如上所述,在联合国成立之初,美国的职位占比过高,这一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随即保持稳定。二战结束后,日本和德国的代表人数很少,但其地位稳步上升,其超额代表在80年代超过了美国。苏联在联合国的代表人数几乎从未超额,部分原因是斯大林在早期试图破坏该机构,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在秘书处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中国在联合国秘书处中的代表人数一直以来都很少并将继续保持该趋势,多年来平均仅占有1%的秘书处高级职位。 图1 图2显示了世界人口份额以及欧美国家(包括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联合国秘书处职位中的份额。自联合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在世界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稳步下降,但它们对联合国秘书处的控制并未减弱。2007年,他们继续担任秘书处47%的职位,而在抽样期间,他们在世界人口中的份额从18%下降到12%。该图显示,尽管金砖四国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欧美国家并没有失去对联合国中这一关键机构的控制权。 图2 表2列出了各国在秘书处多年来平均所占的超额代表。北欧国家占据了前6位中的4位,西方国家的任职人数过多,大型贫穷国家的人数明显不足;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世界人口份额均比其秘书处职位份额高四倍或以上。(数据图详情请见原文)。小型民主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的高排名与其经济区位有关,由于依赖外部因素,它们对负面冲击采取了额外的保险措施。这些国家倾向于建立民主的社团主义关系,拥有更大的政府以及对以安全为重点的国际组织进行战略投资。因此,开放的小型经济体想在联合国寻求更大的作用就不足为奇:对国际机构进行投资可能是它们获得全球影响力的最佳途径。此外,可能存在一种全球共识:北欧官僚会诚实公正行事。因此,北欧国家代表人数较高可能不是其施加权力的结果,而是其公正可靠声誉的结果。然而,在这些高级职位上占比较高使北欧国家有机会对国际机构行使权力,从而为本国谋利。而且,塑造其他国家偏好的能力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其他国家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赋予北欧国家的权力。 4.2秘书处高级职位的决定因素《宪章》规定了人员选拔的主要官方标准为效率、能力和廉正,而地域代表性是次要因素。作者研究了这三个主要标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秘书处的国籍分布。作者使用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衡量效率和能力,使用《全球治理指标》中的“免于腐败”衡量廉正,并在模型中纳入会费分摊和人口的变量。 结果显示,秘书处职位任命与其选拔标准的优先次序是一致的:高能力和廉正是联合国秘书处职员组成的解释变量。由于会费与GDP几乎完全相关,因此对会费评估的作用很难解释,该变量的重要性或解释为出资与领导权之间的一美元一票的关系,或反映经济实力作为控制国际机构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审查了联合国官方职位任命以外的因素的作用。斯通(Stone)等学者认为强国对国际组织施加了巨大影响。作者纳入了其他文献所描述的几种影响机制的相关变量,包括GDP,国家财富(人均GDP),军事总支出,国家的外交投资或其驻外使馆数量,国家发展援助预算以及国家民主程度。由于人力资本、军事开支、GDP和联合国会费具有高度的共线性(相互影响),这使得区分它们对因变量的影响变得困难。结果显示,当这些因素分别被纳入模型中时,它们与因变量(联合国秘书处代表性/职位份额)之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的强度相似,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十分微弱。外交再次成为单位国家在秘书处领导力跨时间变化的最有力解释变量,这表明对软实力的投资是联合国秘书处影响力的关键解释变量。民主,财富,对外援助和经济产出也与代表性相关,但其统计意义较弱。治理指标中的反腐败因素不再能解释各国在秘书处所占职位的份额,而各种衡量中立性的指标也不是秘书处影响力的重要解释变量,这削弱了对北欧国家获得成功的解释。 05美国与联合国作者将美国对联合国秘书处的控制作为案例,分析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权力。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占据了30%的秘书处高级职位,随后直至80年代,其职位份额稳步下降,在90年代略有恢复。西德和日本与其形成鲜明对比:二战后的最初20年中,他们在秘书处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自70年代以来,这两个国家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其高级职位所占份额是其全球人口所占份额的两倍以上。 作者将国家偏好纳入考虑范围。各国可以组建联盟以促进共同利益,并宁愿让盟国担任高级职务而非竞争对手。如果美国失去的职位被其盟国接管,就可能夸大了美国在秘书处影响力的衰落程度。作者把联合国大会投票的相似性用于衡量国家偏好的相似性,因为这种衡量方法最能够衡量秘书处管理偏好的相关方面。作者假定,如果让对联合国决议有着相同偏好的、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公民担任秘书处的高级职务,那么他们将以同样的方式行事。结果显示,从1965年到1980年,美国人占据的职位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美国的同盟加权代表(alliance-weighted representation)保持不变,这表明美国失去的职位正在由美国的盟国填补。大约在1980年,美国在秘书处的同盟加权代表下降至负数,这表明秘书处中的高级官员平均来自反对美国的国家而不是美国的盟友。在1981年至2007年期间,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反对美国的国家而非美国盟友,这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略有回升,而在随后的布什时代则单调下降。 对秘书处的联盟加权控制的变化可能是由秘书处职员组成变化或国家之间的偏好相似性变化引起的。当把“联盟”控制为常量时,美国的影响力几乎没有衰落,这表明美国失去的职位都由其50年代的盟友接管。当这些盟友不再与美国共享意识形态时,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因此,美国影响力的下降是美国与其盟国之间的偏好差异导致的,这也许是受国内政治趋势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战后60年中,除了美国影响力下降外,联合国的战后控制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尽管特定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和全球经济实力平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联合国是由西方国家建立的,秘书处从建立伊始就一直由它们领导。 测量机构偏向从1950年至今,美国对联合国秘书处的控制权持续下降,秘书处中的高级官员大多来自反对美国的国家,但秘书处相对于世界来说仍然有可能亲美国。作者对机构中存在的偏向进行衡量,将机构对国家的偏向定义为国家对该机构的影响力与该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偏好相似性之间的差值。结果显示,相对于整个世界,联合国秘书处一直偏向美国。尽管美国越来越孤立,但联合国秘书处的领导与美国的关系相较于世界整体更紧密。作者还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官僚领导情况,这是美国在1984年退出的第二个联合国机构。UNESCO秘书处对组织的立场及偏向发挥决定性作用。结果显示,联合国秘书处要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亲近美国。 06领导人国籍是衡量国际机构中国家权力的手段寻找能够客观衡量各国权力大小的努力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基于能力的衡量愈加复杂,美军使用克莱恩公式(Cline’s formula)来评估国家能力的长期趋势。 基于能力的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权力根据具体情况表现不同,它是关系性的,因此不能被客观测量。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权力进行描述和分类,除了最初的强制力定义外,还包括制定议程的能力和影响他者最初偏好的能力。最近,巴内特(Barnett)和杜瓦尔(Duvall)提出了权力的第四种类型,即制度性和生产性权力(Institutional and Productive Powers)。对国际机构人员任命的控制权更接近此类定义:首先是通过行为者在机构中的分散互动来控制行为者的能力;其次是影响“广泛社会范围中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实践体系”的能力,这是对秘书处全球议程设定作用的合理描述。战争的结果提供了有关交战国军事能力的信息。作者认为争夺国际机构领导权的外交斗争的结果类似地提供了竞争国家影响这些机构的潜在能力的信息。斯坦伯格(Steinberg)指出,“外在”于国际组织规则的国家权力能无形地影响组织的决策过程,这产生了不平等的结果。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客观衡量在国际机构中的国家权力的方法:国家在国际机构关键决策角色中所占的份额。这种方法专注于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权力,衡量标准仅与国家所感知到的控制国际机构的重要程度有关。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同等准确地衡量几乎所有国家,并且可以观察到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联合国秘书处领导权作为一项权力衡量标准的主要弱点是,各国对联合国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一些国家将为确保该组织的高级职位付出较少的努力。虽然秘书处是国际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央机构之一,但显然并非每个国家都投入相同水平的资源来使其国民担任关键职务。因此,该衡量方法是影响国际成果的意愿和能力的结合。然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这些职位的国家被认为更具实力,并且在其他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职位。联盟加权衡量指标作为权力指标的第二个可能的不足之处是,它会将相等的权力赋值给偏好非常相似的小国和大国。Moravcsik认为,政府间谈判的结果取决于偏好和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大国具有相似的偏好将使小国可以将重点放在其更偏好的领域,因此这可能不是一种缺陷。 最后,作者利用该方法分析美国力量是否正在下降。二战后,美国构建了国际体系,试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和安全秩序,并计划与其他遵从美国世界观的国家共享这些机构。尽管这种观点在冷战年代似乎是合理的,但在近期的国际事务中,“欧美联盟”的概念并不那么明显。在国际组织中,美国经常与欧洲国家产生严重分歧,美国越发倾向单边主义,而欧洲人倾向多边主义。作者对秘书处代表性的衡量表明,即使控制了盟国所担任的职位这个变量,美国在联合国秘书处担任的高级职位也比以前少,影响力也有所下降,因此秘书处不再是美国的囊中之物。秘书处一如既往地支持西方,但权力平衡并非完全静态:现在是美国的前盟友控制着该机构,而不是美国自身。 07结论1946年,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由挪威人担任,部分原因是苏联强烈要求该职位应交由非西方阵营的国家公民担任。此后,北欧国家继续占据着联合国的大多数高级职位。联合国的官僚机构倾向于与北欧国家保持一致的意识形态,这绝非偶然。在某种程度上,国际机构限制了国家的行动,这可能使北欧国家拥有大于其经济或军事实力所代表的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地位。 作者认为,具有更大能力影响国际组织的国家在推动其国民担任高级职位方面将更为成功,这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对双边外交,乃至更小程度的对外援助进行投资的国家和民主国家最能有效地将其国民安排在秘书处。这表明通过多边机构行使影响力可能是对通过双边软实力行使影响力的补充。作者还考虑了国家之间的共同偏好,通过研究美国的联盟加权代表,作者发现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影响力持续下降,而美国与其50年代盟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扩大是其关键因素。但是,与整个世界的利益偏好相比,秘书处仍然偏向于美国。 译者评述 本文利用国际组织中高级官员的国籍来研究国家间权力竞争的方法较为新颖。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拥有足够高级官员的各个国际组织,并为研究国家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影响力和国际组织内部官僚运作提供新的思考。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虽然有所上升,但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影响力相较于欧美日仍然存在差距。

    2021-01-21 Global Vision
  • 国际媒体组织(IMO)授予特朗普“国际新闻自由奖”

    国际新闻网讯:2020年1月16日(美国当地时间1月15日)国际媒体组织(IMO)授予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国际新闻自由奖。 国际媒体组织(IMO)认为特朗普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通过任何媒介或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与思想的自由”所保障的新闻和言论自由这一基本人权和普世价值。 具垄断地位的科技公司利用封禁特朗普的社交媒体账号来阻止特朗普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这是自由社会中具有破坏性的措施,也与媒体平台所倡导的自由、开放、公平原则背道而驰。 国际媒体组织(IMO)公开谴责科技公司封禁特朗普的媒体账号这一丑恶行径,国际媒体组织(IMO)认为此举是“危险的先例”,将会威胁新闻自由和民主。 国际媒体组织(IMO)认为特朗普会采取一切可能措施与破坏新闻自由的媒体和机构斗争,让公众警醒并积极维护新闻自由,让资讯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1-01-16
  • 默克尔认为美国总统的媒体账户被永久屏蔽是有问题的

    1月1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人表示,总理认为推特永久禁言特朗普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给了社交媒体老板太多的权力。周五,在国会确认特朗普选举失败后,他的支持者冲进了国会大厦。推特考虑到其“有进一步煽动暴力的风险”,永久性地对其禁言。长期以来一直批评特朗普的默克尔表示,她对特朗普的暴行感到“愤怒和悲伤”,但她的发言人斯特芬·塞伯特表示,“总理认为美国总统的账户被永久屏蔽是有问题的”。他说,“言论自由是一项具有基本重要性的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可以被干涉,但要通过法律,在立法机构确定的框架内,而不是根据社交媒体平台管理层的决定。”他说,尽管科技巨头没有退让是正确的,也有理由对特朗普的推文发出警告,但完全封禁他的账户就太过分了。他补充道,社交媒体的老板们“对政治沟通不被仇恨、谎言和煽动暴力毒害负有重大责任”。

    2021-01-12
  • 2020年世界卫生峰会落幕

    为期3天的2020年世界卫生峰会27日在柏林落下帷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与会者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参与了共计约50场分组讨论,加强抗疫国际合作、遏制疫情大流行成为峰会讨论的焦点。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呼吁加强疫情应对国际合作,确保疫苗研发惠及每个人,让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拯救生命,稳定医疗体系,推动全球复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需要立即采取全球行动,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认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情。在一场分组讨论中,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分享了中国疫情防控经验。他说,对病例进行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展开疫情溯源、阻止社区传播、彻底切断感染链是中国疫情防控的关键。 世界卫生峰会由28所全球大学、研究机构等组成的联盟组织召开,自2009年起每年10月在柏林举办,旨在促进科研、政治、产业和社会利益方面的专家进行建设性交流。

    2020-10-30
  • 美国研究发现吸血蝙蝠生病时会“保持社交距离”

    新研究发现,蝙蝠会在生病时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与其他同类在一起的时间,也会与种群中更少的成员结合。 这种行为过去曾在实验室中被观察到,但是科学家在中美洲伯利兹的野生蝙蝠群当中也发现同一现象。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学术期刊《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 Ecology)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追踪了一组生活在一棵空心树里的野蝙蝠,给它们装微型的距离感应器,去了解它们彼此如何进行社群互动。ADVERTISEMENThttps://71152c8b4c0ac8c8f2537732e3a94203.safeframe.googlesyndication.com/safeframe/1-0-37/html/container.html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给16只蝙蝠注射了一种叫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的物质,这会令蝙蝠的免疫系统发生短暂反应,好像它们生病了一样,来看看它们的行为是否会出现变化。 树里总共有31只蝙蝠,其余的15只注射不会影响它们免疫系统的盐水。 研究人员指,实验中没有蝙蝠受到伤害。 减少社交接触 科学家观察到,“生病”的蝙蝠——它们的免疫系统误以为身体出现炎症——所接触互动的蝙蝠比健康的同伴少大约四只。 它们不想加入社群接触式的相互清洁行为,活动得更少,并且显得比其他同类疲倦。 这种行为差别在注射后大约六小时过后减小,在蝙蝠群睡觉或者出外觅食的时候也会减小。 48小时后,注射的影响就会完全消失,蝙蝠又会重新开始社交接触。 当它们觉得自己生病的时候,蝙蝠在野外真正传播病毒的机会也会降低,因为它们接触感觉健康的蝙蝠的时间也会减少。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西蒙·里佩尔吉(Simon Ripperger)将这种现象称作“被动保持社交距离”,并且认为这在动物界当中可能比我们所知道的要更普遍。 就像人类生病时卧床 “这些感应器给了我们一个美妙的新窗口,一探这些蝙蝠的社群行为在日夜交替当中是如何以小时甚至是分钟为单位改变的,哪怕它们躲藏在空心树的黑洞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西蒙·里佩尔吉说。 被动保持社交距离的现象与人类感觉不适时更想卧床休息而不是与人交往的倾向是相类似的。 这种行为对于动物种群的总体健康是有利的,因为它令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减小。

    2020-10-29
  • 2020昌原雕塑双年展(Changwon Sculpture Biennale 2020)

    2020昌原雕塑双年展(Changwon Sculpture Biennale 2020) 主题:非雕塑-轻或软(Non sculpture-Light of Flexible ) 卢森堡艺术家西蒙·德克尔(Simone DECKER),《昌原的泡泡糖》 树脂,67 X 98 cm,2020 昌原市龙池公园(布政司)展览场景 2020年9月24日,由韩国昌原市主办、昌原文化艺术基金(Changwon Cultural Foundation)承办韩国昌原雕塑双年展如期举行。因新冠病毒,开幕式改在线上举行。这也是本届昌原雕塑双年展的特色之体验。好在我们身处VR、AR等技术蔓延的第4次产业革命的时代,“线上线下连接互动”也将是诸多行业发展的趋势。 韩国艺术家崔正化 (CHOI Jeong Hwa),《水果旅游项目》 布料、鼓风机,2020 2020昌原市城山艺术厅展览场景 韩国艺术家白南准(PAIK NamJune),《昌原的春天》 93个电视屏幕,350 X 700 cm(图片上面) 芬兰艺术家卡琳娜·凯科宁(Kaarina KAIKKONEN),《我们的一部分》 男式羊毛夹克,木质结构,2020 昌原市城山艺术厅展览场景 昌原雕塑双年展,今年是双年展举办的10周年,意义非凡。有34个国家地区,80个艺术家及组合参加本届双年展。中国三位艺术家李洪波、任宏伟、刘水洋参加了本次双年展。今年艺术总策展人是韩国著名评论家、策展人金圣镐(KIM Sungho)先生。此次双年展的主题——非雕塑-轻或软(Non sculpture-Light of Flexible)是艺术评论家罗扎林德克罗斯(Rosalind Krauss)在论文“扩张的场的雕塑”一文中提出。克劳斯教授以风景和建筑与雕塑相遇的方式谋求非风景(not-landscape)非雕塑的概念。策展人金圣镐先生把这一概念引申为今年双年展的主题。他强调雕塑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审查的双向用语。对参加双年展的艺术家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 中国艺术家任宏伟,《伤害我的都长在我身上》 树、卷尺、铁钉,2019 中国艺术家李洪波,《自然系列–木头》 纸、胶、颜料,30 X 300cm,2015-2017 中国艺术家刘水洋,《铁》 铸铁,80 X 90 X 90cm、300kg,2018-2020 今年双年展第2个特征扩大加强网上宣传。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宣传除了专业网站之外,加大了社交媒体的宣传。特别是今年媒体宣传,首次针对昌原市民为目标人群,有50多个地区居民通过社交媒体参与观看本次双年展的活动。从9月30日至10月13日的14天里在线展览的网页访问量暴涨。自媒体订阅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10倍。这些数据说明昌原雕塑双年展推广的多种努力。 韩国艺术家 YEE SooKyung《翻译花瓶》 陶瓷碎片、24K金箔,230 X 190 X 165 cm,2020 尽管有新冠病毒的影响,昌原文化艺术基金从10月5日开始严格遵守防御措施,对场馆展览现场实行流量限制。除了参观展览之外,今年双年展还构建了各个年龄职业都可以享受的内容,在系统稳定的运营节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双年展的完成。在此次双年展上进行的体验项目已经预售一空。从面对面的展示,初期开始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韩国艺术家 YANG LeeAi《一轮又一轮》 铜丝编织、木制移动车身,2020 另外在双年展的官方网站上双年展之夜、儿童英语展示解说节目、户外雕塑旅游多个节目都可以在线互动。 2020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克服了种种困难,昌原雕塑双年展如同它的主题一样,是一场非凡的展览。此次展览的线上连接;2020昌原雕塑双年展网址( www.changwonbiennale.or.kr/2020/kr )及 Youtube视频频道( www.youtube.com/channel/UCei83g7blgHkAAJe0AgIU8g?view_as=subscriber )

    2020-10-29 Global Vision
  • 世卫组织:瑞德西韦对治疗新冠肺炎无效或疗效甚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16日的记者会上说,世卫组织“团结实验”初步结果显示,瑞德西韦和干扰素方案对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或者减少住院时间基本无效或疗效甚微,相关论文稍晚些时候将在权威刊物发表。据媒体报道,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后曾使用瑞德西韦等药物。 谭德塞说,北半球将迎来冬季,新冠肺炎确诊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欧洲国家,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几乎是今年3月疫情高峰时期的3倍。谭德塞表示,每年全球约有350万重症流感患者,约65万人死于呼吸道相关疾病,流感和新冠肺炎同时流行将给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必须采取全面应对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等,尤其是推荐给孕期妇女、有基础疾病的人、老人和孩子接种流感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0月16日16时11分(北京时间22时11分),全球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83588例,全球确诊病例超3878万例,达38789204例;全球报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超109万,达1095097例,较前一日增加6007例。

    2020-10-17
  • 全球最大商用飞机发动机获准商用

    报道称,通用电气公司航空集团在2016年首次对GE9X进行整机测试,展示了一款前风扇直径超过3米、能产生10万磅(约合45360公斤)推力的巨型发动机。在2018年的首飞前,该公司对其进行了一些设计上的微调,将风扇叶片的数量从22片减少到16片,以使其变得更轻,同时将风扇直径增加到3.41米。 在那次首飞之前,通用电气公司航空集团就表示它从航空航天领域的众多客户那里获得了数百个订单,但其优先考虑的是波音公司即将推出的宽体客机系列。去年GE9X被首次安装在新一代波音777X客机上,该款客机于今年1月完成了首航。 报道称,与此同时,美国联邦航空局一直在对这款巨型发动机进行认证。按照联邦航空规章进行的认证过程包括对八台发动机进行近5000小时和8000轮循环测试,最终该发动机获得了适航认证。

    2020-10-13
  • 国际媒体组织(IMO)呼吁媒体机构为公众提供准确、可信赖信息

    国际新闻网讯:2020年10月6日,国际媒体组织(IMO)发布倡议,呼吁媒体机构、独立媒体人为公众提供准确、可信赖信息,以应对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真正让“资讯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健康、和平、美丽的地球家园而携手合作。

    2020-10-07
  •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10%的人口或已感染新冠

    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情况负责人周一(5日)表示,其“最确切推算”表明,全球约1/10的人口可能已感染新冠病毒,这是确诊病例数的20倍以上。该负责人警告说今后全球将继续面临困难时期。 据美联社(AP)5日消息,WHO紧急情况负责人迈克尔·瑞安(Michael Ryan)博士在WHO的执行委员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别会议上发言时说,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数字在城市之间、农村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各不相同,但这最终意味着“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处于危险之中”。瑞安说,新冠病毒大流行将继续发展,但是存在抑制传播和挽救生命的途径。 瑞安表示,许多死亡已被避免,更多生命已获保护,其中东南亚的病例数量激增,欧洲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而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情况则“更为积极”。瑞安告诉组成执行委员会成员和提供大部分资金的成员国政府的与会代表:“目前的最确切推算告诉我们,全球人口中约有10%可能已经感染了这种病毒。” 目前的全球约76亿人口,根据世卫这一估算,确诊病例数将超过7.6亿人口,远远超过了WHO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确认的病例数,这两机构统计目前全世界确诊病例数已超过3500万。此外,公卫专家长期以来一直表示,确诊病例的数量远低于真实数字。 这些评论是在执委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审议的,该次会议是5月会议的后续行动。瑞安当时曾警告说,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困难时期,该病继续蔓延,在世界许多地方确诊病例数正在上升 ”。

    2020-10-06
  • 美国总统确诊当晚,美国两架“末日飞机”起飞

    E-6B“水星”是“一架有能力杀死地球上所有人的飞机”。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10月2日报道,五角大楼已经澄清,美国东部和西部沿海两架“末日飞机”的夜间飞行是事先计划好的,与特朗普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没有关系。 E-6B“水星”(资料图) 美国战略司令部一位发言人表示,两架E-6B“水星”飞机大约在特朗普公布检测结果时起飞,但这是事先计划好的飞行,时间上很巧合。 据悉,之所以称这种飞机为“末日飞机”,因为它们实际上是美国核潜艇的移动指挥所。 开源情报从业者蒂姆·霍根观察到了这些飞机的动向,他表示,E-6B“水星”是“一架有能力杀死地球上所有人的飞机”。他还推测,在总统生病之时,它们的起飞是在向美国的敌人传达警告信息。 其他评论者也认为,“末日飞机”的起飞是在发出警告,任何敌国敢借机发动对美国的袭击,将遭受核打击。 然而,不仅美国国防部否认,近期的统计数据也显示,E-6B“水星”飞机经常在空中飞行,且过去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起飞。

    2020-10-03
  • 国际老年人日:认真对待疫情对全球老年人的影响

    今年的10月1日是第三十个“国际老年人日”。 9月3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指出,必须“认真对待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地老年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不仅是他们的健康,还有他们的权利和福祉。” 古特雷斯表示,新冠疫情正给全球老年人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和痛苦,除直接危及健康外,疫情还使老年人面临贫困、歧视和孤立的风险,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0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20年,这一群体的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的儿童,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15亿,届时,世界上每6个人中就有1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其中将有80%的老年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 古特雷斯表示,“务必要将老年人置于疫情应对工作的优先位置,同时还应审视这场大流行病如何改变我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更多机会,并加强保健、养老金和社会保障。” 古特雷斯呼吁国际社会在团结一致从疫情中恢复的过程中,抓住2020-2030“健康老龄化十年”的契机,改善老年人及其家庭和社区生活,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建议和想法,建设更加包容和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 疫情期间受到关注不能掩盖老年人在社会中长期“隐形”的现实 联合国人权专家也在今天发表声明表示,虽然新冠疫情让容易受到感染的老年群体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群体长期遭到忽视,在社会中宛若“隐形”的事实。 新任联合国老年人享有所有人权问题独立专家马勒(Claudia Mahler)表示,“疫情使老年人遭受权利侵犯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加剧了老年人在健康、就业和生计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 马勒表示,许多国家有关老年人真实生存情况的信息极不完整或根本不存在,许多国家缺乏保障老年人权益,防止歧视、排斥、边缘化、暴力和虐待的法律。国际社会应着手完善相关信息,应对使老年人遭到忽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原因,重视这一群体对社会的贡献,让针对老年人的保护措施在疫情之后也能长期延续下去。 关于国际老年人日 国际老年人日于1990年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设立,旨在加强社会对于老年群体权益的关注和保障。今年的国际日紧扣“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目标和新冠疫情,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特殊健康需求,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呼吁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差距,真正实现“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2020-10-01
  • 联合国秘书长敦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 资助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公平分配

    9月3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天呼吁所有国家提供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公平分配所需的资金。他表示,这比资金仅相当于全球每两周花在卷烟的钱,却能够确保世界各地的每个人都能免受2019冠状病毒病的侵害。 世界卫生组织与合作伙伴发起的“获取2019冠状病毒病工具加速计划”有四大支柱:诊断、测试、疫苗和卫生系统。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全球合作,旨在加速开发、生产和公平获得测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 在今天举行的有关加速计划的高级别会议上,古特雷斯表示, 加速计划于今年4月底启动,已获得30亿美元,这对于启动至关重要,但目前还需要350亿美元,包括必须“立即注入”150亿美元。 他说:“这些资源现在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失去提前购买和生产的机会之窗,在许可程序进行的同时建立库存,促进研究,并帮助各国准备好在新疫苗到货时,优化使用。” 他警告说,任何拖延都会进一步扩大本已巨大的不平等差距。 帮他国就是在帮本国 古特雷斯明确指出,要达到所需的资金数额,捐助者只通过官方发展援助预算付款是不够的。 他说:“我们需要更大的力度。各国现在应该从其自身的应对和恢复计划中筹集资金了。帮助他国就是在实施自助。”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每月给全球经济造成3750亿美元的损失,迄今已导致约5亿个工作岗位丧失。 古特雷斯呼吁那些已投入数万亿美元来应对疫情对本国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发达国家,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资金,以帮助阻止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 他说:“我呼吁所有国家和合作伙伴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加大力度,提供急需的新资源和额外资源,动员所有合作伙伴,并让每个人都为全球应对提供支持。团结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他强调:“掌握这一21世纪的真理对于结束这场危机并变得更加安全、聪明和强大至关重要。”

    2020-10-01
  • 阿根廷感染新冠老师,在上课时直接咳死了……

    据多家外媒近日报道,阿根廷一位大学教授在此前感染新冠病毒。9月2日,正当她正在用网络远程授课时,学生看着她突然开始剧烈咳嗽直至呼吸困难,倒地不起,然后不幸逝世。  课堂上不幸离世的教授西蒙尼生前照片,图源:推特  据《今日美国》等多家外媒报道,这位46岁的教授名叫保拉·西蒙尼,在阿根廷企业大学任教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专业。  西蒙尼在8月28日发布推文称:“我已经生病四周了,而且没有好转的感觉”。她的推文还写道,自己的丈夫是一位急救医护人员,目前正因为疫情在医院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感染重病且症状剧烈的患者,本该是要好好休息的。但该校一位行政负责人表示,西蒙尼一直不肯请假,反而要坚持给学生上课。  没想到,9月2日,悲剧就这样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发生了。西蒙尼在线上直播授课时,学生发现她在视频里总在咳嗽,没多久后,西蒙尼就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学生们在视频另一头追问:“快告诉我们你的地址,我们给你喊救护车”,学生们只听到西蒙尼含糊地说了一句:“我不能。。。”,然而话音未落,西蒙尼就倒下了,并于当日不幸逝世。  9月4日,西蒙尼任教15年的阿根廷企业大学发布了一则公告,除了对西蒙尼表示哀悼外,公告还回顾了西蒙尼生前在该校的工作历程,并称其是“一位优秀而尽责的老师,一个伟大的人”。  图源:推特  在这则公告的评论区中,许多该校校友和教职工在发文缅怀他们的同事和老师,但也有不少人在严厉谴责校方对于西蒙尼的任课安排,他们认为,该校没有强制要求这位身患重症的老师停课,带病工作加重了她的病情,校方应该为她的逝世承担责任。  此外,在西蒙尼逝世不久后,有些猎奇的网民千方百计找到西蒙尼在课上呼吸困难、随即倒地的视频,夹带他们自己编造的阴谋论或者不尊重死者的话大肆传播。这让西蒙尼的家人感到极为难受。  因此,西蒙尼的家人和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希望大家能停止转发这段视频,给死者保留基本的尊重,也给他们“留下一份对西蒙尼的美好回忆”。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24时,阿根廷累计有48.8万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有10,129例。其中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为该国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也是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020-09-09
  • 毛里求斯东南海域附近海岸出现27具瓜头鲸尸体

    毛里求斯东南海域附近海岸出现27具瓜头鲸尸体 毛里求斯海岸警卫队27日通报说,近两日在毛里求斯东南部海域附近海岸共发现27具瓜头鲸尸体。毛里求斯海洋动物学家维特里表示,本次瓜头鲸集体死亡事件可能与近年来大功率声呐的使用增多有关,“(声呐系统)会导致瓜头鲸失去方向感。通常来说,毛里求斯近海海域并不是瓜头鲸的活动区域,它们可能在很远的海域受到了影响”。

    2020-08-28
  •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严重”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乌克兰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严重”。 俄卫星社称,季莫申科的新闻秘书玛丽娜·索罗卡在脸书写道:“是的,不幸的是,这是真的。检测表明季莫申科感染了新冠病毒,她的病情被评估为严重。她的体温上升至39度,她正在(与病魔)斗争。”

    2020-08-23
  • 扛不住新冠疫情,这个国家自行宣布灭亡,被迫卖地偿债

    全球第一个因新冠疫情而宣布灭亡的国家出现了!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导致全球经济极速下行,位在澳大利亚内陆的赫特河公国,因无法支付积欠澳洲政府的庞大税金,宣布灭亡。 扛不住新冠疫情,这个国家自行宣布灭亡,被迫卖地偿债 赫特河公国地图 据美国媒体报道,赫特河公国位在西澳洲省的省会珀斯以北约500公里处,1969年因小麦配额问题,与当地政府发生严重冲突,农场主人宣布独立。 赫特河公国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全国只仅有26人,尽管澳洲从没承认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公国仍发行自己的货币与护照。赫特河公国的旅游纪念货币 旅游一直是赫特河公国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早年间每年有多达六万游客,收入仍然颇为可观。但今年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无力偿还积欠澳洲的300万澳元税款(折合1487万元人民币),末代领导人卡斯利亲王近期宣布解散国家,以卖土地偿还积欠的税款。 关于这个国家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赫特河公国:因小麦配额不公而独立建国,50年后主动解散 2017年,伦纳德因身体原因决定辞去“领主”职位,由最小的儿子格雷姆接任,因为其他四个儿子都很有野心,只有格雷姆低调又稳重。但伦纳德没想到的是,“领主”刚刚换人,西澳就让格雷姆支付270万澳元未缴税款,还评判其“轻浮和无理取闹”,并很快对外明确表示“不承认赫特河公国”。

    2020-08-18
  • 南非迎来曼德拉纪念日

    国际新闻网消息 7月18日,南非迎来一年一度的曼德拉纪念日。今年是南非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诞辰102周年。 与以往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不同,南非政府今年号召南非民众将家庭和社区民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杜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蔓延,用这种方式纪念纳尔逊·曼德拉为国家留下的丰富遗产。 截至目前,南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337594例,死亡病例4804例,确诊病例总数位居世界第六位。 在曼德拉纪念日当天,南非议会发表声明提醒民众重温曼德拉名言:“对个人和其他人的关注,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声明指出,民众除遵守所有卫生规程的同时,还应自觉呆在家里尽量不随意外出。“正如曼德拉的名言‘你的选择应反映你的希望,而不是恐惧’所说,自觉遵守当前抗击疫情的各项法规,是我们的共同希望,而不是恐惧。” 此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于当日通过虚拟会议的形式,向曼德拉致敬。“当我们重温纳尔逊·曼德拉的生活和工作,他的精神体现了联合国的最高价值观。如今,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成为未来美好世界的一部分。”

    2020-07-18
  • 美国华人神探李昌钰被爆制造“杀人冤案”

    李昌钰(Henry Chang-Yu Lee,简称Hnery Lee)是美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华人法医和刑事案件鉴定专家,在华人世界更被称为“神探”。 危了 美国华人神探被爆制造“杀人冤案” 在中国国内,他也获得了舆论的追捧,常常被请来发表演讲,讲述他的成功历程和职业心得。 然而,近日他却在美国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因为一起被他在1985年鉴定出的凶杀案,如今被发现是一场“冤案”…. 而且这种情况的旧案,据说还不止一起…… 根据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等美国地方媒体报道,这起引发李昌钰“信任危机”的案件,始于1985年。当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米尔福德镇,两名当地不到20岁的男子,被怀疑残忍地杀死了一名65岁的老人。当时这名老人被发现在家中身中27刀,还曾遭到暴力殴打。 两名被指控为凶手的男子一人17岁,一人18岁,根据当时控方的描述,属于“问题青年”——无家可归,住在一辆被偷来的车里,而且经常会小偷小摸,以给自己购买毒品。 (图为目前已经年过50的两名当时被指控杀人的男子,图片来自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 不过,虽然两人的背景出身已经令他们在此案中处在不利的局面,警方当时并没有找到能够证明两人作案的证据。 根据《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当时因为那名老人被害的情况十分残忍,犯罪现场随处都是大滩大滩的血迹,那么按理说两名被指控的凶手也应该身上会沾有这样的血迹。可警方并没有在两人身上发现这样的痕迹,两人的衣物与其他物品以及居住的车上,也都找不到遇害者的血迹。 (图为当时的犯罪现场,图片来自当地警方) 然而,当时参与了此案调查的李昌钰,却在遇害老人家的浴室里发现了一块可疑污渍的毛巾,并称自己经过“反复检测”发现这块毛巾上沾有的污渍是“血迹”。控方则根据李昌钰的这一发现,认定两人是用这块毛巾擦除了血迹,并最终说服了法庭,判决两人分别入狱50年和55年——尽管两人坚称自己不是凶手。 (图为当年李昌钰发现沾有“血迹”的毛巾的浴室,图片来自当地警方) 不过,在两人被关了20年后,此案却出现了转机。 根据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两人在2008年的最后一次上诉时,成功通过1985年时还不存在的基因检测手段,发现那个毛巾上沾有的根本就不是“血迹”。同时,当地州政府的法医实验室也发现了一份不利于李昌钰的记录,上面显示李昌钰并没有真正检测过那块当时被他宣称是“沾有血迹”的毛巾。 (截图来自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 于是,在又经过了11年的等待和法律程序后,此案终于在近日被康涅狄格州的高等法院给出了一个“颠覆式”的判决:一致认定两人无罪,当庭释放。 (图为美国多家地方媒体报道了这一“冤案平反”的事情) 而且,根据《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法院还在判决中点名批评了李昌钰,认为他当年理应清楚那块毛巾没有进行检测,所以不该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庭作证,给出不准确的证词,是在用虚假或有误导性的证词制造冤案。法庭还认为只要李昌钰当时尽到了责任,这种错误是本可以避免的。 《哈特福德新闻报》还在报道中透露,法庭曾一度为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指出李昌钰这位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刑案鉴定专家的错误行为而纠结,最终法庭认为“李昌钰的证词是源于蓄意作假还是仅仅出错”并不重要,因为当年的作为控方的州政府应该是知道他的证词是不准确的,却没有做出纠正。 (截图为法庭发布的批评李昌钰的部分观点,此案的一些更详细的内容已被当地法庭公布,可见:https://www.jud.ct.gov//external/supapp/Cases/AROcr/CR334/334CR35.pdf) 另外,除了当年李昌钰给出的证据被推翻外,DNA检测技术还发现其他来自当年案件犯罪现场、两人的个人物品以及他们一度生活在的那里车上的各种物证中,也没有一样可以证明两人是凶手的。 目前,李昌钰也给出了回应,称他在当年的案件中是如实检测了那块毛巾的,并坚持认为毛巾上沾有的就是“血迹”,他没有错。他还认为他之所以成为了靶子,是两名被告的律师采用了一种靠攻击专家证人给当事人脱罪的策略。 可从《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语气来看,该报对于李昌钰的说法并不“买账”,称除了上述这起案件,还有两起刑事案件的被告及其律师在指控李昌钰在涉及他们的案件中给出过有问题的证据。这两起案子也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在1984年,一个在1986年,李昌钰在这两起案件中都提供了证明被告人是凶手的“血渍”证据,但基因检测却发现这些“血渍”证据都存在问题。 (截图来自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的报道)

    2020-07-15 Global Vision